桃米的春耕

「哇!泥土好黏,我的腳拔不出來了!」
「你秧苗種歪了,會撞到我的啦!」


2006年,長期輔導桃米村轉型為生態社區的新故鄉基金會為了推行自然農法,在桃米田種下不噴農藥、不灑化肥的第一批秧苗,這是桃米相隔近二十年後,再一次種稻。
前年開始,新故鄉基金會還將這樣的田園教育,傳遞給緊鄰生態田的桃米國小。

其實,藍屋頂所位處的「桃米村」這個名稱,是因為一百多年前,南投縣魚池鄉的五城一帶缺乏米糧,當地居民常需翻山越嶺到埔里購買,由於桃米位於挑米路線的中繼站,挑夫常在此歇腳休憩,這裡便被稱為「挑米坑仔」,光復後則改稱「桃米里」。

桃米最早的先民在這裡種植地瓜、旱稻、水田;日據時期,很多人改上山伐樟;後來則又因為經濟作物的引進而種植甘蔗、香菇、紅茶...等等,種稻米的反而漸漸少了,最後甚至不見了。
或許是相隔太久,桃米的鳥兒忘了稻米的滋味,新故鄉的生態田竟未受鳥害,所以這批收成的稻米,就取名「鳥忘食」 !

今年的3月12日上午,桃米國小全校60位小朋友,在「插秧蜜語」的宣誓之後,又開始在地主蔣永欽先生免費提供的一分半田地上,展開了初春三月的春耕,喜悅地種下「鳥忘食生態米」的翠綠秧苗!

許多低年級的小朋友從來沒種過稻,也很少踩在水田裡,一時之間要學習倒退走的插秧方式,對他們來說是件困難卻又好玩的經驗。
「插秧就跟排隊一樣,要跟前面對齊、間隔要相等!」桃源國小的老師們一邊協助小朋友插秧,一邊還不忘叫他們深吸一口氣,記住土壤的味道,讓孩子們在農務體驗中,更親近大自然。
社區的長輩也不吝下田指導,他們說:「總得讓這些小孩知道種田人的辛苦,才不會吃米不知米價。」

小朋友們一個上午在泥巴田裡勞動下來,手腳、衣服、甚至頭臉,全都沾上了泥土,卻個個笑得開懷。
五年級的葉俊麟信誓旦旦:「我會每天來看,順便抓福壽螺,保護稻子長大。」
他的同學邱國豪則說,要帶更多人來參觀:「因為這是我種的!」

接下來,大家將持續以自然農法照顧這批稻作,預計110天後,這批秧苗就可以收成了。
到時候,收成的稻米將作為「紙教堂米香巧克力」的原料,敬請各位朋友拭目以待喔!



小朋友們迫不及待下田去,種完田,還有好吃的點心喔!


圖片/文字來源:新故鄉基金會  

1 則留言 :

Unknown 提到...

我覺得你的小朋友已經很幸福 可以生活在桃米村